一張張斑駁發黃的紙張,無聲地記錄著歲月的點滴,是歷史長河發展中珍貴的見證。然而,隨著時間推移,蟲蛀酸化,一些紙質檔案一碰就碎,如果不加以妥善修復,這些檔案便“不可再生”。近日,記者來到汕頭市檔案館,近距離觀摩檔案修復技術,看一雙雙巧手,如何讓一件件瀕臨“死亡”的歷史檔案,重新明朗鮮活起來。
用小鑷子小心翼翼地把檔案的破損處展平,一絲一毫也馬虎不得。
一摞摞修復成功、裝訂一新的檔案,是對修復師們最好的褒獎。
每一頁經過除塵、除霉、去酸、修補等修復好后的檔案需小心翼翼地舉起來在
光照下仔細端詳,看看哪里還有缺漏需要修補。
每頁檔案修復好平整后,將多余的補紙、裱紙修剪、裁切。
安靜的修復工作室里,修復師們用巧手讓一件件瀕臨“死亡”的歷史檔案,重新明朗鮮活起來。
纖維斷裂、破損嚴重、霉菌腐蝕嚴重等檔案須整張托紙托裱起來。
修復后做數字化處理,形成電子檔案。
選取顏色、厚度、質地相近的補紙,用小刷子在需要修補的地方刷上純天然
可逆性堿性漿糊,再用一張張相似的宣紙將破損的地方補上。
汕頭市檔案館館藏檔案歷史悠久,保存有民國汕頭市政府、汕頭市商會、汕頭市警察局、金山中學、廣東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、潮澄饒自衛總隊、韓江治河處等機構形成的歷史檔案共8512卷,時間跨度為至1949年,數量居全省地級市檔案館之首。這部分檔案是民國時期汕頭市、潮汕地區及粵東地區重要的歷史檔案資料,屬于國家重點檔案,具有十分珍貴的保存利用價值和文物價值。它們記錄著時世潮汐的變遷線索,延續著汕頭城市歷史的文脈,承載著我們的鄉愁和記憶。隨著歲月的流逝,這部分珍貴檔案史料漸漸出現紙張酸化、變色、霉蝕、蟲蛀、粘連、殘缺、折痕斷裂等現象,亟需搶救修復。
記者在修復現場看到,十幾名修復師雖然都是年輕姑娘,但技術已經很嫻熟:戴上口罩,在工作臺上鋪好特殊的修布胎墊,把泛黃破損的檔案鋪在胎墊上進行揭粘、除塵、去污、鋪膜、展平、去酸;根據檔案材質,選取顏色、厚度、質地相近的補紙,用小刷子在需要修補的地方刷上漿糊,用鑷子輕輕夾住一張張小紙片將破損的地方補上;破損嚴重或紙張老化的檔案,還須用托紙將其托裱,托裱好后晾在無酸紙板上等待自然陰干;此后還要校對頁碼平整、裁切、裝訂,最后進行數字化處理,形成電子檔案文獻。前后共有多道工序,哪一道工序走錯,都有可能觸雷,導致修復變成損害。
從事這一行已有20個年頭的梁葉青師傅告訴記者,這樣的檔案修復工作是純手工活兒,靠的就是細心、耐心和責任心。像她們這樣每天從早上7時多干到晚上8時多,中間只有短暫的吃飯休息,一天15至20個人干下來也只能修復700至1000頁檔案。而民國檔案的紙張質量不高,多是手工毛邊紙,她們工作時都必須戴上口罩。“是擔心吸入灰塵嗎?”記者問。梁葉青說:“不是。是擔心呼吸時鼻腔進出的氣流吹丟一個字、一片紙!”梁葉青笑著說,“看到一張張破碎不堪的紙片被自己修復成一本本整整齊齊的檔案,那是最開心的時候。我們很有成就感!”
守得住初心,耐得住寂寞,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,巧手精修,讓一卷卷殘破檔案重獲生命,貽利于無數檔案利用人,這就是檔案修復師對“工匠精神”的最好詮釋。
客服電話:020-84178458
客服QQ:1123585746